烛照杏坛,德润桃李| 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三育人奖”获奖者——赵林红老师专访

作者 :    时间 : 2025-06-27  访问量 : 


   

赵林红老师通过多方面的突出贡献,获评学校三育人奖。匠心深耕,桃李成蹊:她秉持教育初心深耕育人沃土,以创新教学点燃求知热情,用耐心陪伴守护成长之路,春风化雨般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深受师生敬重。

【专访内容】

一、首先祝贺您获得三育人奖!这个奖项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能获得这个奖项,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肯定。我要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领导同事的支持,以及学生们的信任——他们的成长和反馈,始终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教书育人四个字,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教育的本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引导和人格的塑造。在课堂上,我努力让专业内容生动易懂;在课堂外,我也注重通过交流、实践和点滴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个奖项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力量在于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当然,我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身边也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同样在默默践行教书育人。这份荣誉会鞭策我继续精进教学、关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好一名教师的本分。

未来,我会继续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让教学既有知识的深度,也有育人的温度,不负教书育人这一崇高使命。

二、您在教学或管理中,有哪些独特的育人理念或方法?

我认为产品设计不仅是造型与功能的结合,更是为人服务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设计伦理和用户关怀,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如何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如何避免过度设计或资源浪费?比如,在课题设置中,我会融入无障碍设计、可持续设计等议题,让学生从小切口看到大责任。

产品设计是高度实践性的学科,我常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课程作业,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

三、三育人工作中,您认为最具挑战性的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三育人最大的的挑战本质上是如何将教育的(价值观)与(方法)有机融合。我的经验是:  

1.在专业中渗透育人:把价值观引导藏在具体的设计任务里,而非空洞说教。  

2.灵活调整角色:有时是严师(抓规范),有时是导师(引方向),有时是朋友(给支持)。  

3.善用多方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校友网络等让育人工作接地气  

4.最关键在于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同理心——理解他们的困惑、欣赏他们的独特性,并相信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四、在育人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学生故事?

在教书育人的历程中,有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让我难以忘怀。特别想分享的是我担任班主任带的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位同学。

这位同学性格内敛,平时不善言辞,但我注意到他在专业学习上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与热忱。有一次课后谈心时,他向我吐露了心声:虽然对某个研究方向充满兴趣,却因为性格原因始终不敢主动联系课题组的老师。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彩与脸上的踌躇,我决定帮他一把。

后来我特意找了相关课题组的负责老师,详细介绍了这位同学的情况。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加入了课题组。让我欣慰的是,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大学生活。在团队中,他逐渐打开心扉,专业能力也得到了飞速提升。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一家知名设计院工作。

让我动容的是那年我收到了来自于他的我人生第一束教师节鲜花特别的漂亮,至今印象深刻。这个故事让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最动人的时刻,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中。有时候,老师一个善意的举动,一句及时的鼓励,就可能成为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用心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五、您对青年教师在三育人工作中有什么建议?

青年教师开展三育人工作要把握三个关键:首先将育人目标与专业教学自然融合,在设计案例、项目实践中渗透价值观;其次要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把握成长关键期的引导;最后要重视言传身教,用日常的耐心指导和真诚鼓励影响学生。建议从小的育人切入点做起,逐步形成自己的育人特色。


以赵林红老师为例,他们是春风化雨的引路人,用赤诚丹心点亮学生的理想灯塔;是深耕不辍的匠人,以专业匠心打磨育人的每个细节。从课堂到生活,从知识传授到心灵滋养,他们始终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将师德风范融入言传身教,把教育智慧化作成长阶梯。每一份坚守,都凝聚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每一次付出,都书写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致敬三育人奖获得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师者的崇高境界,为万千学子照亮前行之路,也为教育事业树起了不朽的标杆!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晨晓艺术与设计学院

联系地址:浙江省诸暨市浦阳路77号

邮政编码:311800

联系电话:0575-8776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