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林红老师通过多方面的突出贡献,获评学校“三育人奖”。匠心深耕,桃李成蹊:她秉持教育初心深耕育人沃土,以创新教学点燃求知热情,用耐心陪伴守护成长之路,春风化雨般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深受师生敬重。
【专访内容】
一、首先祝贺您获得“三育人奖”!这个奖项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能获得这个奖项,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肯定。我要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领导同事的支持,以及学生们的信任——他们的成长和反馈,始终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教书育人”四个字,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教育的本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引导和人格的塑造。在课堂上,我努力让专业内容生动易懂;在课堂外,我也注重通过交流、实践和点滴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个奖项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力量在于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当然,我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身边也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同样在默默践行教书育人。这份荣誉会鞭策我继续精进教学、关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好一名教师的本分。
未来,我会继续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让教学既有知识的深度,也有育人的温度,不负教书育人这一崇高使命。
二、您在教学或管理中,有哪些独特的育人理念或方法?
我认为产品设计不仅是造型与功能的结合,更是为人服务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设计伦理和用户关怀,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如何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如何避免过度设计或资源浪费?比如,在课题设置中,我会融入无障碍设计、可持续设计等议题,让学生从小切口看到大责任。
产品设计是高度实践性的学科,我常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课程作业,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
三、在“三育人”工作中,您认为最具挑战性的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三育人”最大的的挑战本质上是如何将教育的“道”(价值观)与“术”(方法)有机融合。我的经验是:
1.在专业中渗透育人:把价值观引导藏在具体的设计任务里,而非空洞说教。
2.灵活调整角色:有时是严师(抓规范),有时是导师(引方向),有时是朋友(给支持)。
3.善用多方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校友网络等让育人工作“接地气”。
4.最关键在于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同理心——理解他们的困惑、欣赏他们的独特性,并相信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四、在育人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学生故事?
在教书育人的历程中,有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让我难以忘怀。特别想分享的是我担任班主任带的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位同学。
这位同学性格内敛,平时不善言辞,但我注意到他在专业学习上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与热忱。有一次课后谈心时,他向我吐露了心声:虽然对某个研究方向充满兴趣,却因为性格原因始终不敢主动联系课题组的老师。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彩与脸上的踌躇,我决定帮他一把。
后来我特意找了相关课题组的负责老师,详细介绍了这位同学的情况。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加入了课题组。让我欣慰的是,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大学生活。在团队中,他逐渐打开心扉,专业能力也得到了飞速提升。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一家知名设计院工作。
让我动容的是那年我收到了来自于他的我人生第一束教师节鲜花,特别的漂亮,至今印象深刻。这个故事让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最动人的时刻,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中。有时候,老师一个善意的举动,一句及时的鼓励,就可能成为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用心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五、您对青年教师在“三育人”工作中有什么建议?
青年教师开展“三育人”工作要把握三个关键:首先将育人目标与专业教学自然融合,在设计案例、项目实践中渗透价值观;其次要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把握成长关键期的引导;最后要重视言传身教,用日常的耐心指导和真诚鼓励影响学生。建议从小的育人切入点做起,逐步形成自己的育人特色。
以赵林红老师为例,他们是春风化雨的引路人,用赤诚丹心点亮学生的理想灯塔;是深耕不辍的匠人,以专业匠心打磨育人的每个细节。从课堂到生活,从知识传授到心灵滋养,他们始终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将师德风范融入言传身教,把教育智慧化作成长阶梯。每一份坚守,都凝聚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每一次付出,都书写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致敬“三育人”奖获得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师者的崇高境界,为万千学子照亮前行之路,也为教育事业树起了不朽的标杆!